戀愛是人類最復雜最微妙的活動。要如何才能在戀愛中占據優勢呢?不管當事人是否意識到,是否承認,戀愛中的種種心理表現,實際上都與人類最基本的性心理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潛意識這個層次上,戀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未來性生活的準備、模仿、預現與尋求,只是男女有較大的差異而已。
戀愛始於吸引。最初的吸引來自對方的性別形象。這個形象實際上就是最有利於日後性生活美滿的那種模式。
在外表形象上,最能吸引女性的男人,一般都是身材高大,寬肩闊胸,充滿力度,給人以安全感。女性常把他們形容為厚。相反,單薄的男人總是令女性疑慮叢生。
女性在未來的性生活中,主要靠肉體靠觸覺來感受,客觀上既需要一個雄壯而富於質感的主動行為者,又需要一個堅實的可依托者。這種難於自我察覺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女人心中的男性美的標準。
男性則容易被那些第二性別特征較為明顯的女人所吸引,所謂苗條不等於瘦,豐滿不等於胖就是這個道理。男人不大考慮對方的身高,卻很重視她的皮膚,也是同樣原因。即使在直接性生活中,男性也更容易被視覺上的性刺激所激發,因此不自覺地形成這樣的審美觀。氣質的吸引力往往比外表更大。
流行歌曲中叫做你(男)瀟灑,我(女)漂亮。男人還有一首歌我很醜,但我很溫柔。這是因為在未來的性生活中,女性無法容忍對方的粗暴、斤斤計較和放不開,更厭惡唯性無愛,就暗中生出相反的期望。女人常嗔怪男人傻,又最喜歡聰明。
聰明是智力嗎?不,是善解人意,是無需語言的交流。性生活美滿的妻子不都因此而倍感幸福嗎?。
男人呢?除了漂亮,對女人最大的期望恐怕就是善良。女人溫順就成了最大的性感。男人總是渴望成為性生活中的主導者,社會上的女強人總是被誤會為家裡的母老虎,因此,就是吃了豹子膽的男人,也不會被吸引。
人還有一種社會形象,少女總是覺得同齡的少男太不成熟,因為如果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男人確實很難體察和滿足女人那份細膩與豐富的要求,性生活中尤是。
男性則總是被充滿青春氣息的女人所吸引,不管她們實際年齡是多大。在男人眼裡,女人必須變成小妹妹的形象,才有可能跟她投入性過程。否則,男性的激情、體貼和責任心都難於被引發。
有了吸引之後,戀愛跨入第二步——交往。男人常常臉皮厚。他可以馬路求愛,可以吃著碗裡的,盯著鍋裡的,可以隔著鍋臺上炕,才約會第一次就計劃起結婚或性生活了(至少在心底)。
女人若是也有情有意,會欣賞他的積極主動,卻無法理解他為什麼那麼急不可耐,甚至懷疑:如果他早一點得到,會不會也早一點厭棄呢?直接的原因恐怕是男女在性方面的差異。男性的內動力主要來自生理上的性發育。他早早就開始了遺精、性夢和自慰。
到了戀愛時節,他的性體驗實際上已經很豐富了。他更急切地渴望通過愛情和婚姻,把自己的體驗擴大到人際性關系上。這有什麼不正常呢?當然,界限十分清楚,如果脫離愛情與婚姻,他就會墮落為色狼。
一般來說,女性正相反。她的月經初潮只是生育功能的開始,並不必然帶來直接的性饑渴。她的性動力來源於逐步學習和經驗積累,往往要到性生活開始後才慢慢地充分表現出來。她沒有遺精,很少有性夢,自慰發生率和頻率都遠遠低於男性,尤其是她比男性更不容易達到性高潮。
當她初戀時,她實際上基本是個性體驗盲。所以她可以對浪漫純情的愛充滿白日夢式的憧憬,卻拒絕理解和接受愛情中的性含義。她希望更深切更長久地體味愛情,甚至總有發誓獨身的那幾年。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如果性心理發育長期停滯,她不會去危害社會,只會用獨身或遁入空門來自我懲罰。
戀愛的第三步是相互熟悉到親密的地步。如果再出現相互真切關心,愛情就基本成熟了。即使到了鉆石婚之年,雙方愛情也仍然必須有四個最起碼的基礎——吸引、交往、親密和關心。否則,這樣的婚姻會有家庭,會有責任義務,也會有白頭偕老和相安無事,卻唯獨不會有愛情。
怎麼確定是否已有親密和關心呢?當然主要靠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評價。這裡,男女差異很容易又一次挑起誤會和爭端,甚至棒打鴛鴦。許多男人太現實了。他們判斷的標準常常以具體行動為主。深深的一個吻,難道還不是親密嗎?經濟或物質上的往來,生活中的幫助,甚至孝敬未來的嶽父母,難道還不叫關心嗎?
一旦女方甩出一句咱們分手吧,他們總是追問不休,借酒澆愁或上訴蒼天:這究竟是為什麼?!當今變得太快,其中之一就是休夫劇增,許多地區高達離婚案的70%。莫說女朋友,就連一些同居過的未婚妻,也居然敢說句拜拜就揚長而去,又沒見多少大姑娘因失貞而上吊跳河。難怪有人把崔健的歌改成不是我不明白,還是我不明白。
女性評價親密和關心的標準,主要是感覺,而且是她自己內心深處那無法言傳的感覺。凡是討論分手原因時,沒有一個女性能用男人所能理解的語言,把自己的感覺說清楚,只好不說。這正如任何墜入情網的女人也說不清為什麼愛他,只是好在不必說。
在女性的世界中,不管多親密的行為,都必須是最切合自己心理需求的,才算是感情的表達,否則就成了冒犯。關心,指關懷我的心,否則花錢、干活兒、當好女婿又有什麼意義?許多欺負老實老公的悍婦,其實歸根結底是這方面缺乏得不可寬恕了。
大齡女青年或離異喪偶女性之所以不願刊登征婚廣告,早已不是封建,而是因為她們最根本的要求是對我好,而這很難用男性世界的語言來表達。
這些差異深植於性生活中男女的不同需求和感受方式。男性進入、輸入,容易出現反應,一切都現實得理性化了。女性則期待、體驗,努力地尋求反應,一切靠感覺來推動來連接,夢幻般的非理性化也就理所當然了。不必說得更明白了,每對性美滿的夫妻都知道,而且美滿正是來自對差異的協調。
本文來自犀利士每日錠論壇,由網友發佈,本站僅引用以提供參考,不代表本站贊同文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