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晚吃飯會開啟肥胖相關基因表現,包括更容易餓、脂肪更易堆積、能量消耗減少等。醫師建議,應盡量在白天進食,晚餐吃少一點、避免宵夜,才是「順勢」配合人體內建生理時鐘的聰明作法。 藍P必利吉
晚吃飯會產生3種效果。首先是降低瘦素(可抑制食慾)濃度,並增加飢餓感;脂肪細胞也會增加脂肪酸的儲存,並減少脂肪酸燃燒(因改變脂肪細胞生理時鐘的基因表現);此外,身體也會減少清醒時的能量消耗。 晚吃飯會增加飢餓感,並減少一整天血中瘦素(leptin)濃度;降低清醒時的能量消耗及一整天核心體溫;改變脂肪細胞的基因表現,傾向增加脂肪堆積。綜合以上,晚吃飯會增加人們肥胖風險。 人體細胞內建生理時鐘,會依據每天日晝變化改變生理活動,故此研究結果具因果關係;而全球肥胖問題對健康的負擔日益增加,因此,該結論對人們十分重要——提前進餐時間能幫助控制體重。 「白天吃飯、日落後禁食」似乎最符合人類數十萬年演化出來的生理時鐘,它內建在基因中,從內分泌、代謝、食慾全方位調控人體新陳代謝。 應儘可能在白天進食、減少入夜後進食的量。因晚吃飯會讓人更容易感到飢餓,更想吃高油脂、高澱粉、高鹽的食物,同時降低身體能量消耗,吃下的食物也更容易被身體轉化成脂肪儲存。 生理時鐘一定有影響,「只是影響的量是否大到有意義?從最新的幾篇研究看來,晚吃飯長期累積仍會造成可觀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