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衡也致病
目前普遍地認識到,精神和軀體或者說是心理與身體,在人的生命系統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作用於個體的全部活動。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很多種疾病都能找到其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謂心理因素,系指個體在心理活動中所產生的沖突、緊張、不良習慣和人格特征等。這些因素與熟知的病毒、細菌、遺傳一樣也能引起軀體疾病。心身疾病的概念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來的。
在攝護腺摘除或電切除的病理切片中,攝護腺發炎的檢出率可高達50%。但追問病史時,竟然驚奇地發現這些患者中絕大多數人並未因攝護腺發炎而就診過。有些人術前並無攝護腺發炎的症狀,也有些人雖然有過攝護腺發炎的某些症狀,但並未過分注意,也從未服過任何治療攝護腺發炎的藥物。
有些人從未感到過攝護腺發炎的不適症狀,但是體檢時超音波發現有攝護腺發炎的表現,有的醫院就給予“積極”治療,靜脈滴注抗生素、理療,甚至攝護腺內注射抗生素,症狀反而出現,導致患者思想負擔越來越重。
其實,新的攝護腺發炎分類法中的IV型(無症狀的炎症性攝護腺發炎),患者並無主觀症狀,隻是在檢查時才發現患有攝護腺發炎。而該分類法中非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征,則在攝護腺液中並不存在有診斷意義的白細胞,但症狀卻很嚴重。由此看來,攝護腺發炎的各種不適症狀與攝護腺的炎症改變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系。同時,也有理由認為,近年來人群中攝護腺發炎的組織學改變並無顯著增加,隻是攝護腺發炎症狀的發生率有了明顯提高。而這些症狀的出現,是與心身疾病密切相關的。
心病還需心藥醫
長期持續的心理反應能使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對立統一出現失調。心理因素能改變激素水平,進而影響所有的代謝過程,使免疫功能降低而引起疾病。
84.3%的慢性攝護腺發炎患者表現為軀體化、焦慮、恐怖、精神病性和抑鬱等方面的心身症狀。慢性攝護腺發炎患者對疾病的心理負擔較重,這可能與慢性攝護腺發炎患者個性特征多見於精神質及傾向內向有關。
的確,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工作緊張,為心身疾病的發生提供了外部條件。不良的生活習慣及個性特征又具有了內部因素,加上社會上一些攝護腺發炎治療廣告的推波助瀾,使得與心身症狀有關的攝護腺發炎越來越多。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與心身症狀有關的攝護腺發炎,尤其是對於難治性的攝護腺發炎更需想到心身疾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