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衰竭是各種慢性腎臟疾病發展到後期引起的腎功能部分或者全部喪失的一種病理狀態。腎衰竭可分為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衰竭,急性腎衰竭的病情進展快速,通常是因腎臟血流供應不足(如外傷或燒傷)、腎臟因某種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損或是受到毒物的傷害,引起急性腎衰竭的產生。而慢性腎衰竭主要原因為長期的腎臟病變,隨著時間及疾病的進行,腎臟的功能逐漸下降,造成腎衰竭的發生。
2、腎衰竭的病因
急性腎衰竭:通常是因腎臟血流供應不足(如刮傷或燒傷)、腎臟因某種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損或是受到毒物的傷害,引起急性腎衰竭的產生。
慢性腎衰竭:因為長期的腎臟病變,隨著時間及疾病的進行,腎臟的功能逐漸下降,造成腎衰竭的發生。
3、腎功能衰竭的症狀
身體不適:由於毒素和廢物在體內不斷堆積,病人可能會感到渾身不適。症狀包括惡心,嘔吐,夜間睡眠不好,沒有胃口,搔癢和疲勞。
水腫:一些病人會出現水腫現象。尿量減少,尿頻(尤其在夜間)。手足踝水腫。其它症狀還有氣短,眼睛周圍腫脹。
貧血:由於腎臟功能遭受損害,人體不能產生制造紅細胞所需的足夠荷爾蒙,因而產生貧血。貧血的人經常會感到寒冷和疲憊。
其他症狀:血尿(呈茶色或血紅色)、高血壓、尿液中出現泡沫、腹瀉、極度口渴、睡眠不安,或嗜睡、性慾下降。
感染是最常見、最嚴重的急性腎衰竭的併發症之一,多見於嚴重外傷、燒傷等所致的高分解型急性腎功能衰竭。心血管系統併發症,包括心律紊亂、心力衰竭、心包炎、高血壓等。神經系統併發症表現有頭痛、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癲癇等。神經系統併發症與毒素在體內瀦留以及水中毒、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有關。
專家指出,消化系統併發症表現為厭食、惡心、嶇吐、腹脹、嘔血或便血等,出血多是胃腸粘膜糜爛或應激性潰瘍所引起。血液系統併發症由於腎功能急劇減退,可使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從而引起貧血,但多數不嚴重。少數病例由於凝血因子減少,可有出血傾向。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可出現高血鉀症、低鈉血症和嚴重的酸中毒,是最危險急性腎衰竭的併發症之一。在多尿期,腎病患者每日尿量可達3000-5000ml,因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排出,可出現脫水、低鉀、低鈉血症等,如果不及時補充,腎病患者可死於嚴重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優質低蛋白飲食:對慢性腎衰患者提倡優質蛋白飲食,即富含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質。如牛奶、雞蛋、瘦肉、魚肉等。蛋白質的攝取量要據患者的肌酐清除率加以調整。通常建議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6公克,例如體重為50公斤,則每天蛋白質攝取應控制為30克。同時在蛋白質攝取量嚴格限制下,必須慎選蛋白質來源,才能充分被人體利用,建議至少每日允許量的2/3由高品質的蛋白質供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花生、豆類及制品應慎用。
低鹽飲食:慢性腎衰患者80%同時伴有高血壓,當腎功能不全時,無法將體內過多的鈉離子排出,造成高血壓、水腫、腹水、肺積水,增加心臟負擔,日久易導致心衰竭。鈉鹽攝取過多可致鈉水瀦留。因此,一定要限制鈉的攝取,根據病情可將鈉鹽攝取量限制在2~3g/d,同時禁食醃制食品等,食鹽、醬油、味素、蕃茄醬、沙茶醬等含有大量的鈉,加工及醃制罐頭含鈉量也不少,因此日常生活盡量選用天然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