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小球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很復雜,有許多因素參與,如感染、自身免疫、藥物、遺傳、環境等,其中免疫損傷是多數腎小球疾病發生過程中的共同環節,幾乎所有的腎小球疾病的大多過程都有免疫學機制參與。
據統計僅15%-20%由急性腎炎轉變而至。相當數目的慢性腎炎患者起病隱匿,開始無明顯臨床症狀,但腎臟病變卻緩慢進展,當感染或勞累後才出現症狀。此類患者占慢性腎炎患者的50%-70%,這可能與長期、慢性、隱匿的感染如細菌、原蟲等感染有關。
體征:患者可有貧血貌,唇甲蒼白,眼瞼及顏面甚至雙下肢浮腫,嚴重者可有胸水、腹水。
腰痛:輕者腰部酸軟,重者腰痛,勞累後加重,部位以脊肋角為主。
水腫:大多數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水腫,輕者僅表現在面部、眼部和組織松馳部,重則遍及全身,並可有胸水、腹水。
尿異常改變:是慢性腎炎患者必有的症狀。
貧血:慢性腎炎可有輕度到中度以上貧血,多數與腎內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有關,至終末期腎炎,則出現嚴重貧血。
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炎的腎功能損害主要表現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肌酐清除率減低,但由於多數患者就診時未降到正常值的50%以下,因此血清肌酐、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圍內,臨床不出現氮質血症等腎功能不全的症狀。
3.1、皮膚
尿毒症患者皮膚比較幹燥,呈灰黃色並伴瘙癢,瘙癢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尿素對神經末梢的刺激有關。
3.2、心、肺病變
水腫和腎性高血壓長期作用於心臟可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腫,患者會出現胸悶氣急,無法走路,無法平臥的現象。
3.3、骨骼系統
尿毒症時,腸道吸收鈣降低,造成患者的低血鈣。長期血鈣減少可引起骨組織普遍脫鈣,出現抽筋、骨質疏松、骨痛等臨床表現。
3.4、消化系統
體內堆積的尿素排入消化道,在腸內經細菌尿素酶的作用形成氨,可刺激胃腸黏膜引起纖維素性炎症,甚至形成潰瘍和出血。患者常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
3.5、造血系統
尿毒症時促紅細胞生成素產生不足。加上各種毒素對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可導致貧血的出現。尿毒症患者還常出現血小板的減少和血小板的功能障礙,導致牙齦出血、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積極治療原發病:對各種急、慢性腎小球腎炎、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或可能累及腎臟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積極治療,防止慢性腎衰的發生。
合理的飲食方案:低蛋白、低磷和低脂飲食對慢性腎臟疾病的腎功能保護作用已被得到實驗室及臨床的證實。目前強調為了預防慢性腎衰的發生,血肌醉在159.1微摩爾/升時就應該限制蛋白攝取量。
避免或消除某些危險因素:應用對腎臟有毒性的藥物、嚴重感染、脫水、尿路梗阻(如結石、攝護腺肥大症)、創傷等因素,往往可使原有腎臟疾病加重,腎功能惡化,促使腎功能衰竭發生。實際上,經常性的、高品質的隨診,可減少或避免這些危險因素發生,或及早發現並加以糾正。
1、註重心理護理
患病後,由於生理功能的紊亂,患者大都存在情緒穩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對自身行為控制能力降低等傾向。因此,患者容易出現消極反應。這就需要家人與護理人員要耐心細致的疏導和勸慰,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注意休息
臥床休息對於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來講尤為重要。平臥可增加腎血流量,提高腎小球濾過率,減少水鈉瀦留。有輕度水腫患者臥床休息與活動交替進行,活動量要限制;嚴重水腫者臥床休息,並抬高水腫肢體以利於血液回流,減輕水腫。
3、防止皮膚受損
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應穿寬大柔軟棉制品衣服,並保持床鋪平整幹燥,經常翻身,避免骨突部位皮膚受壓。如有皮膚瘙癢,盡量不要用手抓,可以用溫水擦浴。
4、避免疾病誘因
慢性腎小球腎炎常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過度勞累、情緒變化、食水鹽過多等使病情加重,從而使水腫加重。因此,應避免上述誘因,保持良好的心情及生活習慣,積極控制飲食,配合治療護理,促進疾病的恢復。隨著天氣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感冒,避免去人群擁擠的公共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