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在父親或兄弟等直系男性親屬中,如有1人患有攝護腺癌,那麼該家族中其他男子患攝護腺癌的概率就比普通人高1倍;如果有2人,則概率高出3倍。這表明攝護腺癌的發生與基因有關。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患攝護腺癌?
據悉,4000例國內的攝護腺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基因進行研究後,驗證發現了人群特有的3個攝護腺癌易感基因位點,具有這些位點的人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要高於常人,如果3個位點同時存在,則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要比正常人高2.26倍。
是否易患癌, 因各人基因而異
所謂基因位點,就是基因在人染色體上占有的特定位置。研究人員此次發現的易感基因位點具有“累加效應”,即擁有危險位點數越多,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就越高:數據顯示,僅其中一個位點就提高了42%的風險度,如果3個位點同時存在,則個體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要比正常人高2.26倍。
有人容易得癌,有人則不太容易。易患癌的那部分人,即為癌症的易感人群。比如,通常男性會被建議在50歲時開始進行攝護腺癌的篩查,而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則被建議在40歲時就開始進行篩查,說明患癌風險確實因人而宜;此外有研究顯示,相關基因的突變會導致攝護腺癌的患病風險增高,基因改變越多,患癌的可能性則越大。張教授介紹說,本次研究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基因使人易患攝護腺癌?
人類基因組99.9%都是一樣的,在DNA序列構成上僅有極小(0.1%)的差異,正是這0.1%的差異決定著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長相、膚色等生理特征,也決定著是否易患癌症、對何種藥物敏感等性征。
這種差異用專業術語表達叫作“單核苷酸多態”(SNP),它影響著人們是否會患某種疾病及發病時間的早晚。從理論上講,只要在致癌環境中暴露的時間足夠長,每個人都有最終得到癌症的可能,但易感人群對致癌的環境因素更敏感,使他們在短時間內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外在因素是原因,生活方式很關鍵
有研究表明,在父親或兄弟等直系男性親屬中,如有1人患有攝護腺癌,那麼該家族中其他男子患攝護腺癌的概率就比普通人高1倍;如果有2人,則概率高出3倍。這表明攝護腺癌的發生與基因有關。
常飲用高脂牛奶促進攝護腺癌的發生。雖然高脂牛奶的口感更好、更香,但從健康角度來說,應推廣飲用低脂或脫脂牛奶。他說,經常食用高脂牛奶、肉類等含高脂肪食物的男性是攝護腺癌的易發人群,從32個國家的研究結果發現,攝護腺癌死亡率和脂肪攝入量有關,而平時飲食中富含蔬菜和水果的人群患病率較低。
雄激素水平高也是攝護腺癌的可能原因之一,非洲裔人攝護腺癌發病率高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雄激素水平較高。同時也有調查表明,攝護腺癌在離婚和喪偶的男性中較為多見,可見維持正常的體內激素水平對於預防這種癌症非常重要。
年齡是攝護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男性在45歲之後,發病率就會急劇升高,此後每增加10歲,發病率增高1倍。50—59歲男性的患攝護腺癌的危險性為10%,而80—89歲時則為70%。
針對年齡在40歲以上的男性,張正東提出了如下預防建議:第一,定期檢查,不忽視任何可能發生的病變;第二,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健康的心態和體內良好的激素水平;第三,堅持好的生活習慣,不吸煙,不酗酒;第四,多食用綠葉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合理飲食,定期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我國攝護腺癌發病率近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以上海為例,自2007年以來,其發病率位居泌尿生殖系統腫瘤的首位,在男性十大腫瘤發病率調查中,攝護腺癌也從以前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一旦人們知道存在患攝護腺癌的暗藏風險,就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防禦措施,阻斷引起癌症的因素,最大限度地避免其發生。
對於攝護腺癌來說,可能觸發槍膛的“扳機”包括家族史、年齡、性別、人種、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多個方面。攝護腺癌的高危人群會被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少吃富含動物脂肪的食物,定期進行攝護腺癌篩查,並且避免接觸與攝護腺癌相關的有害物質,避開污染的環境等,以便早診斷、早治療,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造成的健康危害。
“七個字”男人攝護腺最怕
調查顯示,吸煙者的攝護腺疾病患病率比不吸煙者高1—2倍。這是因為,煙草中含有的各種化合物多達1200餘種,其中絕大多數對人體有害,主要有尼古丁、氰化物和一氧化碳等。吸煙越多攝護腺受危害越大。
深析攝護腺發炎 “節慾”易節出攝護腺發炎
其實很多人對攝護腺發炎這種疾病都存在一定的認識錯誤觀念,認為攝護腺發炎不是那麼容易得的,這是大大錯誤的。生活中,如果男性朋友出現、尿不凈的症狀,首先想到的就是攝護腺發炎。但首先應做一個尿常規檢查,排除泌尿系統感染的可能。排除泌尿系統感染後,再做攝護腺液檢查及攝護腺超音波,以確診是否患攝護腺發炎。
5個攝護腺“求救信號”
:“攝護腺發炎是青壯年男性的多發病、常見病。超過50%的男性,一生中至少會被攝護腺發炎困擾過一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陳磊說。一旦男性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恥骨、會陰等骨盆區域疼痛,或有射精不適等,可能就是攝護腺發炎來襲,應有所警覺。
(責任編輯:俏紅 實習編輯:洪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