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不負責任的小診所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是在診斷和治療攝護腺發炎的問題上,產生了很大的錯誤觀念,這對患者來說真是費力氣不討好的事。
錯誤觀念一 生殖器的炎症都是攝護腺發炎
案例:一位患者因龜頭有幾個紅色小丘疹而到某專科診治,醫生看了一眼就診斷為“攝護腺發炎”,開了一星期“輸液”,治療後病情越來越重,不僅紅色丘疹多了,表面還起了一層白膜。
分析:急性攝護腺發炎多在勞累、著涼、長時間騎車、酗酒、性生活過度、損傷、全身或局部抵抗力減弱時發病,表現為高燒、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慢性攝護腺發炎反復發作,症狀較輕,有些可全無症狀。 因此,這是典型的誤診誤治。患者其實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黴菌感染,多因抵抗能力下降或濫用抗菌素所致,不恰當的抗菌治療必然會導致感染加重。
錯誤觀念二 從肛門采集的就是攝護腺液
案例:一位患者來到一家“攝護腺專科”就診時,醫生要求化驗檢查。醫生戴上手套後將食指插入肛門按了兩下,然後用棉簽在食指的手套上擦一擦就拿到顯微鏡底下檢查,並說患者是典型的攝護腺發炎。
分析:正規醫院在診斷攝護腺發炎時主要有三個步驟,先是醫生仔細詢問患者的具體病狀,然後查攝護腺液,最後化驗尿常規,醫生會根據兩項檢驗結果來判斷是不是攝護腺發炎。
而攝護腺液的正確采集方法是先做直腸指診,從直腸輕輕按壓攝護腺,然後在完全暴露尿道口的情況下用已消毒的載玻片接納並收集攝護腺液。因此,像案例中這樣來診斷攝護腺發炎,其診斷結果不可能準確。
錯誤觀念三 攝護腺液細菌培養定診斷
案例:相當一部分患者到醫院就診,醫生考慮攝護腺發炎時往往不是先作攝護腺液鏡檢(常規),而是先作攝護腺液細菌培養,只要有細菌生長,就診斷為細菌性攝護腺發炎。
分析:這樣會造成很多誤診的情況。取攝護腺液時,攝護腺液從攝護腺經尿道流出,只要在這一過程中有細菌,都會被培養出來。但這其中有許多是尿道常駐細菌,而非致病菌。這樣攝護腺液細菌培養的結果,發現許多都是革蘭氏陽性細菌。而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革蘭氏陽性細菌是很少引起細菌性攝護腺發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