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痛好發於中青年男性,臨床以20~45歲多見,依據199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提出的分類方法,攝護腺痛應屬於慢性無菌性攝護腺發炎/慢性盆腔疼痛綜合症中的非炎症性亞型,是攝護腺腺炎綜合症中的一種較為常見且有特殊的類型,其特殊之處在於作為攝護腺發炎性疾病,雖有典型的臨床症狀,卻無證實的泌尿系感染病史,且攝護腺液檢查正常,培養無感染性致病菌。古代中醫典籍中無“攝護腺痛”的記載,根據其臨床疼痛部位及排尿異常為特征,其應屬“痛證”、“淋證”、“癃證”等范疇。
一、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
(一)病因病機
1,中醫病因病機
攝護腺痛的發生主要與肝腎有關,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機變化,貫穿著本病的各個階段。主要病機有肝鬱氣滯、濕熱下注、瘀阻絡脈、寒凝肝脈。
2,西醫病因病機
(1)西醫病因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確,目前認為本病主要為盆底肌肉習慣性攣縮和痙攣所致,而非攝護腺的真正感染。分析認為造成這種痙攣型疼痛可能與一下原因有關:
①局部炎症刺激。
②精神緊張、焦慮等精神性因素。
③其他如寒冷刺激,膀胱過度充盈、自慰過度、酗酒等因素也可引起或加重症狀。
(2)西醫病機
攝護腺痛症狀的出現一方面是遭受盆底肌緊張性肌痛,源於盆底骨骼肌收縮和痙攣。另有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後天性功能紊亂,引起膀胱—內括約肌協同失調,膀胱頸部和攝護腺部尿道平滑肌痙攣使攝護腺部尿道壓力升高,造成攝護腺內和射精管尿液反流,從而導致化學性攝護腺發炎。
精神緊張、焦慮一方面是病人對攝護腺痛表現出的過度精神情緒反映,亦可引起或加重這種疼痛症狀,有學者提出疼痛作為一種神經源刺激的應激源,即引起血液黏滯性增高,又可通過影響神經體液調節,導致微血管變化,最終引起微循環障礙。
(二)臨床表現
1,未有化膿,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培養陰性,仍然持續的攝護腺發炎症狀。本病症狀與其他慢性攝護腺發炎的臨床變現相同:“盆腔”疼痛症狀:發生於會陰、恥骨上、陰莖、陰囊、肛門、腰骶等部位,或尿道疼痛;排尿異常表現:尿等待、尿無力、排尿中斷、尿後餘瀝、排尿困難;尿路刺激征如尿頻、尿急、夜尿增多等。
2,實驗室檢查,攝護腺液乳白色,PH正常。鏡檢白細胞<10個/HP,卵磷脂小體均勻密佈。攝護腺液分段培養陰性。
3,鑒別診斷,攝護腺痛的臨床表現與慢性細菌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發炎的症狀非常相似,典型的攝護腺痛患者可能有攝護腺發炎症狀,但行攝護腺液鏡檢和細菌培養可與後兩者鑒別。
二、治療
(一)中醫治療
1,辨證論治
攝護腺痛在辨證的過程中應該抓住主證。即圍繞主要症狀,進行辯證求因。這主要是因為攝護腺痛除局部疼痛不適外,還有一些復雜的臨床表現。疾病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病機變化,患者不同的體質,會有不同的表現。
(1)肝鬱氣滯
[證候]會陰部、恥骨上、陰囊、陰莖、脅肋等部位的脹痛或竄痛,精神抑鬱或急躁易怒,小便不爽或不利,尿等待,尿餘瀝,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行氣利尿。
[代表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0g,川檁子10g,元胡12g,烏藥10g,枳殼10g,川芎12g,陳皮10g,甘草8g。
(2)濕熱下注
[證候]會陰、少腹、腰骶、陰囊等部位的脹痛,陰囊潮濕、瘙癢,時有少腹墜脹牽引疼痛,心煩口苦,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小便黃少,大便溏結不調。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利尿止痛。
[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合八正散。龍膽草15g,黃芩12g,梔子15g,澤瀉12g,車前子15g,當歸10g,柴胡12g,生地12g,萹蓄12g,滑石15g,大黃10g,瞿麥15g,甘草10g。
(3)瘀阻絡脈
[證候]會陰、恥骨上、陰莖、睪丸、陰囊等部位刺痛,痛處不移,夜間或陰天加重,小便澀痛,尿等待等,口幹不慾飲。舌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代表方劑]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生地各10g,桃仁10,紅花10g,枳殼8g,赤白芍各15g,柴胡6g,甘草3g,桔梗8g,川芎6g,牛膝10g等。
(4)寒凝肝脈
[證候]會陰墜脹疼痛,甚或牽引睪丸墜脹,受涼感寒則疼痛發作或加重,得溫則緩解,偶有胸脅不適或脹滿。舌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治法]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方藥:前列溫通湯加減
橘核10g小茴香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荔枝核10g葫蘆芭10g五靈脂10g制香附10g烏藥10g等。
2,單方驗方
⑴海藻30g,炒橘核12g,炒小茴香10g,水煎服。
⑵當歸尾30g,赤芍30g,丹參30g,紅花15g,枳實15g,柴胡15g,陳皮12g,香附12g,穿山甲30g,橘核15g,全蟲20g,蜈蚣20g,土鱉蟲15g,僵蠶15g,白花蛇30g。研成細末,貯於膠囊內。每次口服9g,每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同時用紅靈丹油膏外敷,隔日1次。一般治療5個療程。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3,中成藥
(1)丹梔逍遙丸,每日3次,每次10g;適用於肝鬱氣滯者。
(2)癃清片,每日2次,每次6g,適用於濕熱下注者。
(3)前列欣膠囊,每日3次,每次6g,適用於瘀阻絡脈者。
(4)茴香橘核丸,每日2次,每次6g,適用於寒凝肝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