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一:有過同性性行為的,就一定是同性戀者
正解:不是。我們所說的同性戀者,指的是絕對同性戀者(通常講述時省略絕對兩字)。絕對同性戀者在性方面,一生根本不會產生對異性的性慾,也不會接受異性的性要求。現代性學的奠基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金賽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5300名成年男性白人中,有過同性戀行為的占37%,其中絕對同性戀者只占4%;5940名白人婦女中,有過同性戀行為的占13%,其中絕對同性戀者只占3%。
誤解二:有過同性性行為者容易患性病
正解:容不容易患性病,和是不是同性戀並無直接的關系。從性方面來看(不包括通過共享注射針頭等方式得病),只有和並非堅持一生真正只有一位性伴侶的人進行有性器官直接接觸的性行為,並且沒有采取可靠的防衛措施,才有可能得到性傳播疾病(舊稱性病)。之所以在艾滋病發現的初期,75%的患者都是同性戀者,是因為所報告的那個地區、那個年代,同性戀者多性伴侶的情況較多,時有肛門性交,而又沒有采取防衛措施,加上肛門黏膜較易破裂出血,使得艾滋病病毒有可能進入人體血液內。這些條件如果也出現在異性戀者中間,同樣會出現艾滋病傳播的情況。
誤解三:同性戀與異性戀能劃分得一清二楚
正解:從個體本身來看,同性戀與異性戀能劃分得一清二楚。絕對同性戀與絕對異性戀,完全沒有什麼遊移不定的地方。絕對異性戀者在性方面,一生根本不會產生對同性的性慾,也不會接受同性的性要求;絕對同性戀者對異性也是如此。
那些可以遊移不定的,或者是典型的雙性戀者,在性方面,一生(但未必在同時)同等接受同性和異性;或者是不典型的雙性戀者,有的基本上是異性戀,有的偶爾有同性性慾以至同性性行為,有的基本上是同性戀,有的偶爾有異性性慾以至異性性行為。
我們不應該把雙性戀者拿來混淆對同性戀(即絕對同性戀)者的討論。否則,會引發出許許多多的問題,給當事人和家庭及其周圍的人,帶來許多莫須有的麻煩和痛苦。
從公眾角度來說,同性戀與異性戀不能劃分得一清二楚,也根本不應該去劃分,要一視同仁,同等對待。
誤解四:在我國的歷史上,有的朝代同性戀特別盛行,這說明同性戀並不是天生的,而是與當時的文化、政治、社會的認同度有關。
正解:在我國或西方,都有過同性戀在一些年代特別盛行的情況,例如我國漢代和西方的古希臘。但是,這並不表明同性戀並不是天生的。首先,還是要說清楚,討論同性戀者,應該指的是絕對同性戀者,不要和情境性同性戀者(相對同性戀者)、雙性戀者混淆起來。
可以肯定的是,在同性戀特別盛行的年代,或至少不那麼受迫害的年代,敢於公開自己的同性戀性傾向的人會增加。為了達到一定的社會經濟目的,而采取和表現為同性戀的相對同性戀者也會增多。
誤解五:同性戀者是一些精神不健全、不正常的人
正解:一位懷著絕望和痛苦心情的母親在給著名的精神學家弗洛伊德的信中寫道,她的孩子對異性絲毫不感興趣,希望弗洛伊德能治療她的孩子,讓他能轉變為異性戀者。
在回信中,弗洛伊德強調同性戀並非惡習和墮落,也算不得是一種疾病、古往今來,有許多極可尊敬的人物是同性戀者。事實上,在極可尊敬的人物是同性戀者的名單上,包括很多位為英、法、俄、德、美等國的國王、總統,以及蘇格拉底、亞裡士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家,英國劇作家、詩人莎士比亞,英國科學家培根,意大利藝術家拉斐爾,等等。筆者無法一一對此作出考證,但是,相信名單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只是相對同性戀者。然而,這也足可佐證同性戀者並不是一些精神不健全、不正常的人,在智力方面和對人類的貢獻上,他們和異性戀者並無高低之分。
(以上內容僅授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